【华体会平台】 棉花 涤纶短纤 粘胶短纤 【纱线】 纯棉纱 国际棉纱 人棉纱 纯涤纱 混纺纱 【坯布】 纯棉布 人棉布
调整字号: > >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华体会平台评论 >>正文

五一出行热潮下的需求复苏

|
2023年04月26日09:24 华体会平台 刘柏清
 【严正声明】凡注明作者为 “华体会平台”的作品(含文字、图片、图表、数据等), 未经华体会平台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71-83786535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同花顺景点及旅游指数(881160)自今年3月中旬触底以来一路攀升至4月13日,峰值超过2019年同期。而后由于部分旅游公司年报等披露出的问题(特别是西域旅游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或面临退市,导致股价暴跌)、部分投资者高位套现以及疫情抬头趋势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情绪,导致近期指数下跌。但是旅游行业资本市场的短期剧烈波动并不影响民众五一出行的热情。

图 1 同花顺景点及旅游指数

29c0578778c50545fe5620592398dff.jpg

一、数据见证五一出行热潮

据新华社消息,4月27日至5月4日,全国铁路安排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将达到10500余列,增开旅客列车1500多列。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截至4月22日14时,铁路部门已经售出“五一”小长假运输期间火车票4657万张,北京至上海、成都至西安、广州至南宁、广州至长沙、北京至青岛、深圳至长沙、北京至沈阳、北京至西安、上海至武汉、北京至太原等热门方向车票紧俏。航班方面,2023年五一假期数据预测,民航日均旅客量超187万人次,同比2019年上升8.4%。五一五天假期作为春节后第一个长假,民众出行的热情高涨。

除了各大传统旅游景点以外,自今年三月凭借烧烤爆火出圈,并被央视等媒体强推的淄博,也成为许多人的五一打卡目标。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倍,增幅超越青岛、烟台等地,一跃成为省内第一。同时,淄博、长沙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喊出“将城市让给游客”的口号,杭州也对西湖景区进行假期单双号限行。许多城市都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游玩体验,积极吸纳五一游客。

五一出行热潮印证着国内需求的逐渐复苏。以最近的清明节假期为参考,据文旅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清明节假期(4月5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76.64万人次,较去年清明节当日增长22.7%;预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5.20亿元,较去年清明节当日增长29.1%。清明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有14952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正常开放12635家,占A级景区总数的84.5%。考虑到今年清明节没有调休仅有一天假期,大多数群众以短途出行为主,且部分群众有祭祖需求,客观上并没有完全释放旅游消费潜力。而国家精心安排的五天五一假期,相信会在宏观经济上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五一出行热潮背后的经济复苏

旅行热潮的确助推了国内需求复苏,但是仅靠旅游拉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复苏显然不太现实。文旅部数据中心给出了“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5.5亿人次,同比增长80%;预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万亿元,同比增长95%”的全年预期,在2023年预期GDP中占比约3%。我们很难仅从旅游业的快速恢复中得出国内需求快速复苏的过分乐观的预期。目前仍有一些制约需求复苏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包括失业率、收入、储蓄、疫情反复、国际环境、国内实体经济等等。

1.三年疫情影响下,居民客观消费能力不足

就业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长4%;三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3%,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失业率也在缓慢下行,但是3月份16-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9.6%,比上月上升了1.5个百分点,同时马上又有上千万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可以预见,今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收入方面,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虽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但实际上各地区表现并不平衡。具体来看,上海在全国31省份位列榜首,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北京和浙江也超过2万元,分别以21367元、20158元位居第二、第三。具体到不同人群,结合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汕尾外卖小哥罢工、相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低收入人群的薪资水平的现状,笔者的一个简单主观认知是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在恢复或者增长,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恢复或者增长并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期。

储蓄方面,三年疫情让普通老百姓和企业再次意识到了储蓄的重要性。4月11日,央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3月M1同比增长5.1%、M2同比增长12.7%。M2增速远高于M1,说明储蓄意愿偏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热情并不高。虽然在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下,M2增速略微减弱,但整体储蓄倾向仍处于高位。居民的消费能力受其经济实力和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普通老百姓在三年疫情后收入预期并不高,同时也更偏向于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导致的结果是部分群体的消费潜力并没有被释放。

2.国内疫情抬头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恢复

疫情方面,虽然随着4月份一系列国际展会的开办,国内疫情也有抬头趋势。但是国家应该不会再次采取封控等硬措施,而是更多的依靠民众的自我防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也宣布4月29日起,航空公司不再查验来华人员登机前新冠病毒检测证明。

短期来看疫情虽然一定程度上挑动了人们五一出行的情绪,但实际出行数据并没有太多波动,对疫情的担忧挡不住人们出行的热情。长期来看,只要生产、物流等环节不受不可控力影响,疫情应当不会对居民实际需求恢复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3.复杂国际环境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向好趋势

国际环境方面,俄乌战争持续、美联储加息、美国对中贸易制裁、欧美市场需求减弱等,而我国则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深与巴西、俄罗斯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将会是一场长期且影响深远的博弈。而在具体需求方面,四月份密集开展的各类展会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

4月19日,本届广交会第一期结束,累计进馆126.1万人次,到会境外采购商6.6万人,出口成交128亿美元。海关总署对3000多家样本企业的订单跟踪显示,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增长的企业比重,连续3个月环比提升。可以预见,在国家的强力助推下,国际贸易虽然会有受制于国际环境的阵痛,但整体进出口贸易数据应该会是稳步增长的态势。

4.实体经济整体向好,但不同行业的复苏情况各有差异

在国内实体经济方面,有学者提出“消费看楼市,投资看股市”。房地产行业,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举措,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计约2.6万亿元,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较1-2月收窄1.8个百分点,延续收窄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1%,结束2022年以来月度累计同比连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房地产逐渐失去了投资属性。除了少数大城市外,不少地区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国内房地产已经不再是那个买了房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长期来看,未来人才依旧会向大城市聚集,但全国人口前十的城市集中了近两亿的人口,出现相对饱和的趋势,未来一线、准一线城市的房价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像前些年一样疯狂增长,而应当在合理范围内维持稳定或者随着通胀的因素缓慢增长。而对那些常年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在消耗掉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红利后,房价很难得到保障。可以预见,在政府政策强力干预和客观积累需求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会有缓慢恢复,但在GDP和需求增长中的贡献很难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图 2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image.png

反观其他行业,3月份中国市场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1.5%;2023年1-3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462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0.71%,其中纺织品出口2204.5亿元,下降5.1%,服装出口2418.5亿元,增长6.7%。同时,旅游业的火热也带动了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复苏,国泰君安研报表示,中国航空业加速复苏,不仅将出现疫后盈利大年,更将迎来“中国航空超级周期”;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1-2月商旅出行GMV同比增长达117.61%;锦江酒店在其财报中表明,2023 年1月以来,境内酒店经营显著复苏,1月份及2 月份整体平均RevPAR已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及115%。

三、需求复苏呈现分行业特点,但不应预期过高

五一出行热潮让大家看到了需求快速复苏的希望,但是三年疫情的影响,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缓步复苏的国内实体经济都告诉我们需求复苏需要一个过程。五一出行热潮给旅游业带来了繁荣,同时也拉动了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复苏,而房地产、汽车、服装等行业则在自己的轨迹上逐步复苏,同时也需要各自的政策引导和契机。综上,笔者认为不应该因为五一出行热潮,对需求复苏产生过高的预期,而在国内宏观经济向好的背景下,需求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有各自的逐步复苏过程。


【风险提示】本报告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华瑞信息分析师个人看法,不代表华瑞信息的观点,不作为直接投资依据。若据此入市,应注意风险,分析师及华瑞信息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损失和风险。
标签:
华体会平台(棉纺织信息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个人、单位或网站不得擅自转载或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