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纱线展期间笔者见到了很多忠实的客户和老朋友。就近期溶解浆上涨过快,多家企业就此对华体会平台进行了批评,认为华体会平台对于粘胶短纤的价格变化报道过快,导致国外供应商对中国的粘胶短纤市场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浆价涨幅偏高。
作为信息提供商,我们对信息的准确度,以及可能导致客户误判等因素历来重视。关于客户善意的点评,我们历来虚心接受。
本文并不打算解释或者澄清什么。更多是分享一些对待信息的心得,以便客户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对市场有更好的了解和应用。
首先,信息能否全面真实的反馈市场?答案是不能,信息在描述市场时采取的标准性、客观性、普遍性以及充分理性的原则。而真实的市场参杂着大量的特殊性、主观性、偶然性甚至谬误。信息处理时一般会对这些偶然性情况处理,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存在。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客户对市场有所了解,信息总是在不断尝试量化,但事实上市场并不总是能通过数字完全还原。我们称其为市场的不可还原性。
其次,准确的信息是否必然导致对市场有准确的了解?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同样的市场、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判断和体验。这个话题很容易涉及到唯物、唯心之争。在人工智能崛起的今天,对于意识的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即便是按照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研究,在一些学派看来依旧离不开主体的大脑的信息整合、和预测加工模型。这一定程度上与先验理性殊途同归。在当下时刻,每个个体对市场的认知都离不开自身在当时已经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型。当然在具体过程中不仅要用高阶表征(一种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的能力)来反思自身对市场的思考,同时也要考虑对信息来源的理解。这涉及到市场认识的主观性。
再次,如果在某一时刻真的做到了对当时市场的全面了解,是否就意味着了解了市场?答案还是否定的。市场并不是孤立的一块块牛排,而是每个片刻之间的绵延,市场永远不止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是事情,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集合。以粘胶短纤市场为例,大多新的经营操作考虑的并不是今天所需,而是未来所需,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可以放量成交,而当下尽管粘胶短纤报价大涨,却对未来到货的溶解浆采购显得尤为谨慎。而从实际的商品流来看,当下在交付的货源,又是对过去合同的履约,从财务角度和销售角度审视当前的销售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不同的数据,甚至是不同结论,在今天粘胶工厂局部依旧在交付前期13000元/吨以下的货源,这则是另外一个导致粘胶短纤工厂采购谨慎的原因。
以上更多讨论的是市场的认知,那么市场是否不可完全认知?对于市场的本质恐怕是的,但并非不可感悟,因为市场主体尽管有各种不同,但依旧存在庞大的基于理性的认知体系的共性,基于这种认知体系,可以通过更多详实、可靠的数据,对市场的表象与变化依旧可以有较大的把握。通过这种把握可以剔除一些谬误,不被一些异想天开的神棍或阴谋论者误导,不因为碎片的信息出现反复的摇摆。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可感、可控。
而华体会平台想做的也恰恰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系统化的认知,提供更多的详实、可靠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理解、应用,我们秉持开放态度,随时愿意和您展开更深入的沟通。也随时欢迎您进行监督、批评。